首页 > 最新文章 > 活动 > 20140410 德国人的 抉择
德国人的 抉择 20140410 好友陈佑振提供
2000年4月1日深夜,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18至21岁的失业青年,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,被发现后,惊惧之中,他们持刀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及其妻子、儿子和女儿。案发后,4名凶手随即被捕,后被法院判处死刑。
在法庭上,普方一家的亲友们见到了那4个刚成年不久的疑凶。凶手不是看起来很强壮、很凶悍的人,跟你在马路上碰到的普通人没有区别。普方先生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,了解了那4个来自苏北农村的年轻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,也没有正式工作,其中有一个做过短暂的厨师,有一个摆摊配过钥匙。在详细了解了案情后,老人做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――写信给地方法院,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。老人的逻辑很简单,“我们会觉得,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。”最终,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没有考虑普方家属希望宽恕被告的愿望,驳回了4名被告的上诉,维持死刑判决。
几个月后,普方家人和朋友成立了普方协助会,筹集善款积极去改变苏北贫困地区的教育现实。按照普方协会的要求,孤儿、单亲家庭、父母患重病者和女孩被列为优先资助的对象。女孩将来是要当妈妈的,妈妈在孩子成长中有著举足轻重的影响。普方的家人和朋友们深信,只要能有良好的教育,“有机会的话,人就不会想去做坏事,他会做好事,这对自己,对别人都有好处。”
当地的教育工作者听说有人愿意资助孩子上学都很高兴,表示“一定要推选品学兼优的学生”。然而这并不是普方协会设立助学金的初衷。他们只希望“人人都能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权利”。
转眼14个年头过去了,普方协助会依然接纳组织著世界各地来的志愿者,对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,做出了扎实的努力。许多他们资助的穷孩子,已经大学毕业,走上了很不错的岗位。他们资助的一批女孩,也已当上了妈妈,养育著自己的宝宝。
德国人在那不可思议的“瞬”间做出的选择,让我们侧引与敬佩。他们有理由仇恨,有理由离弃,有理由发泄,有理由冷酷,有理由断绝,这些常人合理的选择,他们都没有做。他们选择了社会自省,他们选择了善的教育,他们选择了义务,他们选择了将慈善作为生活方式。
德国人为什么不受戾气冲天的“瞬”作用呢?他们为什么能够清醒地活出自己的价值来呢?
他们已然跳出了个人、家庭、民族的自限框臼。他们看到了自己可以使得上劲的地方。他们不受情欲的混沌左右。人性的光辉与温暖是对生灵的扶持。那需要很大的慈悲;使命意识。
一个普通的德国人都看出这个案子的实质是由於贫富差距造成的。事实上近些年的很多砍杀以及爆炸事件,都是由於贫富差距造成的。面对严峻的现实,普方及其亲友们,以德报怨,在浮躁的中国唤醒著人们心中的爱,唤醒著沉睡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慈悲。
(本社公关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