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文章 > 活动 > 20151101 给孩子上脚镣,是父母不愿放过自己
担心太多、了解太少:给孩子上脚镣,是父母不愿放过自己
郭俊达友情提供10/27
{本社社论:自己的小孩正好是高三与国三,很能体会父母的心情;反而我们不谈功课,只谈假日的爬山,暑假的下乡体验从事农作、渔作、做菜等等,这些平常的事。2015今年10月还增加日本-GCCA体验学院:千叶茂原Compus!由渡边定男老师负责,也是体验农村、大海、果树、温泉,这些平易近人的东西。
真的跟家长及朋友分享,不必太多焦虑;反而多跟孩子一起发现自然、发现孩子、发现自己;你们就是他们的贵人}
「老师,我的孩子不爱读书该怎么办」
「我的孩子成绩永远是最后几名,但他又没有其他兴趣」
「老师他说想去做OOO,但是我怕那个学了会认识坏朋友」
「他很单纯,我怕他不懂怎么分辨会被带坏」
每次接触台湾的家长,绝大多数都处於一种焦虑中,焦虑於孩子的表现不好、焦虑於自己做得不够多、焦虑於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孩子,所以我常在各种亲师座谈会中发现这样的家长,急著将自己满腔的焦虑倒出来,小至国小学童家长、大到研究所家长,不论孩子长大了没有、能力有没有变强,焦虑好像未曾改变,彷佛一直努力更努力地施加各种控制。
每次遇到这种家长,老实说,我都替他们觉得很累:
第一是,你把你自己搞得很累:一直处在焦虑当中大概不可能太舒服,一直想要用尽全力去控制各种变项往往事倍功半,再加上并不是做牛做马累得要死就是有效能的好父母,顶多只是不会被人留个话柄「你不是个尽心的父母」,证明自己非常用心,除此之外,这个累好像没有什么意义。
第二是,你让你的孩子也感觉很累:很多时候父母不放过自己是为了给孩子上脚镣,「你看我都这么累了,你还不乖乖听话」、「爸爸妈妈很累是为了你好,所以你要乖乖念书(写作业、听话……)」,所以让孩子很早就学会「我必须乖、听话,爸爸妈妈的累都是我造成的」、「我必须……(做安全的事/父母规划好的事/父母决定的事/他们习惯的事),不然我会让父母亲焦虑」。
第三是,你们把彼此搞得很累,但问题其实没解决耶:父母亲的焦虑背后是对子女很深的爱,期许子女可以平安顺利长大,人生一帆风顺;孩子对父母亲的顺从背后是对父母亲很深的爱,希望不要再给父母亲增加麻烦,让父母亲轻松一点。看来一切都很好对吧,但,正是这样的教养方式养出了被动、且面对生涯风险较高的孩子。
让我们重新回忆几件简单且重要的事:
(一)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风险的事,没有没有风险的事;
(二)你跟孩子是不一样的个体,他不可能如你一样的思考跟行动;
(三)你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一天24小时无时无刻陪伴在孩子身边;也因此
(四)培养教育孩子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,才是「回避风险/趋吉避凶」的根本,而不是「听话」。
我常常发现父母亲会忘记上述这几点非常单纯且重要的事,过度承担或剥夺孩子自主控制的能力,然后反过头来责备孩子「你怎么这么被动」、「你懂得太少」、「你怎么这么笨」、「养你养得我累死了」,骂了一堆以后,当我反问「那孩子觉得读书重要吗?」、「孩子认为读书能带给他什么?」、「对孩子来说有没有比读书更重要/有兴趣的事?」,父母亲往往会呆住,可能会告诉我「这个……我没问过他耶」,或者是继续回圈「反正他一定没想那么多啦」、「反正他还是要读书」。
父母花了太多时间焦虑,甚至让自己的焦虑大到看不到孩子真实的样子。
父母常认为孩子很笨、孩子不会想、孩子没概念、孩子不会看、孩子没感觉,其实,这都不是真的,孩子都有在看、有在想、也充满了各种感觉,只是孩子不见得会表达出来,更何况大人往往只说自己想说的,没人在乎他们究竟在想什么。
没看到孩子真实的状况,却希望孩子变成某个理想的样子,连自己对自己的孩子都做不到因材施教,却期待学校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能因材施教,仔细想来,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不是吗?
所以,遇到这样的父母亲,我会告诉他们:
第一、够好就好:你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,你不可能做好所有事,让所有人对你这个「父母的角色」满意,只要做「够好」(good enough)的父母就好,不要想做「完美/万无一失」(perfect)的父母,一来那不可能、二来那没有必要。
第二、一枝草一点露,你的焦虑是你的,孩子有自己的人生:你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,倒不如让孩子有空间自己做些尝试,你才有机会看到孩子的动机、主动性,而不是一直像个教官累得要死。
第三、双亲需要学习,依不同年龄划出给孩子安全探索的自由:父母需要学习「什么事情」是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,也需要学习「什么风险」是自己可以承担的,好让孩子可以尝试。举例来说:孩子的赖床是不是一定总要父母负责?跟孩子约法三章后,叫了孩子,但孩子继续赖床,选择让孩子自己迟到而受到老师惩罚,这是不是一种自己负责的学习?(但父母需要忍受可能会被老师当成不负责任家长、上班有迟到压力的可能性);孩子想学街舞是不是代表一定容易交到坏朋友而不能去?父母是否能协助过滤较好的学习环境,而非一开始就拒绝孩子,或至少厘清「如果可以学会街舞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」?
重点是理解你的孩子怎么想、怎么看、怎么认识与理解这个社会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,而不是惶惶不安地怀抱著自己的担心,包含对孩子、对亲职、以及对各种潜藏的风险的,那样会让亲子关系充满压力喘不过气,也让你自己感觉非常疲累且非常挫折。
下一次,当你又被本文最前面那些焦虑卡住的时候,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方法问问题:
「是什么让我的孩子这么不喜欢念书?」
「是什么让我的孩子不喜欢念书又没有其他兴趣?」
「怎么做能让孩子去做OOO又不会认识坏朋友?」
「怎么做能让我的孩子学习如何分辨坏朋友?」
用好奇取代禁止与控制,用了解协助孩子长出自己的能量,而非让他的顺从搞得你自己更疲惫。
(本社公关部2014110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