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文章 > 活动 > 20140715 12年国教 欠下一代一个公平II
相关连结:http://youtu.be/9aiaTpijhBU
{本社社论:本社首席顾问女儿高分落榜,没有学校念;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因为制度与人为操控被牺牲,顾问决定让女儿进入明星私校道明中学,学校通知他们的女儿可以进入自强班。顾问放下心来,却感慨许许多多无法替子女圆梦的家长。人祸!}
建中校长:明星高中不可能消失 天下杂志7.15
被视为台湾菁英教育标竿的建国中学,校长陈伟泓接受《天下》专访时指出,十二年国教,只重视入学制度的改变,而没有回到教育现场。以下为专访内容:
十二年国教,我们基本上是赞成的。但令人痛心的是,教育部企图藉由「快速、高比例的免试入学制度」来达成「理想」。
这是用技术方法,解决教育问题,不但做不到,也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,学生权益受损、家长担忧,付出这么大的代价,谁要负责任?
这么多人都在关心教育,政府却设计出让大家都痛心的教育政策。如果十二年国教的目标是「就近入学,适性扬才」,现在有没有足够的政策和制度来支撑这8字?
事实上,现在端出的适性政策,只看到免试入学,还是用分数、而不是以兴趣为考量,例如会考比序就是只看分数。服务学习和适性有关吗?体育跟适性有关吗?我们看不到关连性。所有的重点,还是在谁进高中,谁进高职,但这些都是技术问题,不是教育方法的改变。
适性是很长的过程,怎么能以单一(免试入学)标准来达到适性的目的?
所有教育政策和制度改变,都应该是缓进。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,既然是人,就不太可能用单一价值,要大家遵守,而是要透过环境和文化改变,或是从教育本质上,从课程教学改变,一步步往前走。
大学入学制度从民国80年开始,每次改变都是微调缓进,到今天开放申请入学名额已经超过50%,但社会没有很大不安或是反弹,因为是用20几年的时间换来。
这证明要从升学制度改变,达到教育环境改变,应该是要缓进,而不是像十二年国教,民国102年才公布升学细节办法,民国103年就实行,造成多少的学生权益受损。
建中百分百免试也可以
我们更应该要从人才培育的观点思考,10年后,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,但从没有人谈这件事。现在只听到,没有明星高中,就不用辛苦考试,学生的压力也可以减轻,但这是我们要的吗?
10年后就没有明星高中了吗?不可能。
建中今年释出25%的免试名额,明年要不要开放更多,我们不是很在乎。我们在意的是,为什么要做这件事。开放名额多寡要依照环境和需求面思考,若能说服家长与学生,这是有意义的,那开放百分之百的免试名额也愿意。
如果今天社会大众都认为,靠著快速、高比例免试入学制度,教育就可以进步,建中没有理由不接受,教育部要先说服的是大众,而不是我们。
十二年国教施行至今,我们失去的太多,得到的太少。整个台湾为免试入学这件事情付出的代价太大,却连十二年国教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。十二年国教的目的是什么,是为了打倒明星高中?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吗?明星高中不是自己喊的,而是多年累积的结果,也要看看我们做多少事情。
建中在很早前就看到,十二年国教政策只是改变升学制度,学校要进步,要从课程和教学去生根,做为经营重点。
因此,我们从两年半前成立课程规划小组,每周四晚上有一组老师约20几人,共同讨论如何打造适性课程、提升教学品质,前后开60场会议,叫作「量子跃迁计划」。
量子跃迁计划从去年开始试办。将适性课程分成基础、发展和荣誉3种课程。基础课程要求所有学生都学会,发展课程意指给学生全人教育,包含潜能激发和各种多元能力发展。至於荣誉课程,则是让学术倾向高的学生,有更多试探和学习机会。
其实,每次谈教育问题,愈谈愈感到沉痛,我担心的是台湾人才已经在世界逐渐消失。台湾的孩子很有创意,也有潜力,但现在教育的做法,却不是让他们更被激励。
(本社公关部20140715)